top of page
屈公熱
▍關於屈公熱
屈公熱是一種由經由斑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。一般會有發燒,皮疹,關節 疼痛。而關節疼痛可作為與登革熱區分,屈公熱可持續數週,登革熱則否。又名叢林型斑疹傷寒〈Scrub typhus〉,屈公熱是由Chikungunya virus (CHIKV;屈公病毒)引起,這病毒是單鏈RNA,60- 70 nm直徑外殼 (capsid),有磷酸脂質的外膜,歸類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。
▍實驗室診斷
藉由蚊蟲細胞培養,哺乳類或老鼠細胞培養來分離出病毒。現在有兩種主要診斷方法可用:RT-PCR及血清學(IgM或IgG)。
RT-PCR主要用於最初的病毒血症期(第0天至第7天),但典型的血清學方法較簡便(血液凝集抑制法、補體結合法、免疫螢光、ELISA),以ELISA免疫螢光法於平均病發2天後(1-12天)可偵測到IgM,其可持續數週至3個月,而IgG可於恢復期偵測到,且持續數年。
但這些檢查並不清楚其敏感性及專一性,所以可能出現與登革熱及其他 arbovius (如onyong-nyong病毒)交叉反應而產生偽陽性反應。血清學上,屈公病毒與onyong-nyong病毒最相近。PCR,抗原偵測及病毒培養也用在流行病學研究去偵測蚊蟲內的屈公病毒,也可評估病媒蚊的被感染病毒及攜帶病毒能力。
bottom of page